跳到主要內容

庇護所 展覽專輯藝術教育生活美學藝術欣賞公共藝術

  • 出版
    臺北市立美術館  
  • 主編
     
  • 編輯
     
  • 出版日
    2018/05/01  
  • 書號
    9789860558784  
  • 頁數
    215  
  • 定價
    1200元  
  • 試讀
     
  • 導讀
     
  • 全文記錄
     
  • 作者
    臺北市立美術館  
  • 譯者
     
  • 藝術家
     
  • 裝訂
     
  • 出版語言
     
目次
 
04
 
專文
10 根植於土地:我眼中的王文志 —北川富朗
16 避世感性 — 談王文志的《庇護所》 —劉俊蘭
34 人道精神外一章 —菲利普・古博特格
50 構築・編織・庇護所 —蕭有志
 
63 作品
 
157 活動
 
175 展覽經歷
 
210 感謝誌
 
-------------------------------------------------------------------------------------------------
 
台北市立美術館歷經34 年不斷推陳出新各式展覽與活動,於2017 年10 月暫停開放館舍,重整空調設施,期待透過內部系統更新,提升專業效度。美術館不僅是一個藝術殿堂,亦是民眾的文化大客廳,及提供專業人士演繹各式行為的綜合劇場,因此,在重整期間本館以「美術館的再想像」為題,推出一系列館外延伸計畫,以開放、可觸及的方式延續美術館的社會價值。王文志的戶外地景創作《庇護所》即為再想像的首波啓動,將藝術場域移轉至廣場,與白盒子建築體展開對話關係,創造一個不同於館內的觀展經驗。
 
《庇護所》長達半年的籌備與兩階段共耗時兩個月的現場編織製作,第一階段〈穹頂平台〉於2017 年10 月7 日「白晝之夜」盛大開幕,緊接著繼續第二階段〈瞭望台〉現場製作,使觀眾能夠目睹王文志一貫的現地創作過程。作品的有機進行與持續串聯的活動規劃,也打破「休館即是靜態」的模式,突破展覽空間以建物為本體的侷限,透過天然材質編織而成的作品重新與自然產生連結,進而能理解美術館多元寬廣的思維。
 
回顧王文志於1988 年首次在本館展出,作品《自然的控訴》由一把斧頭與木幹構成,直逼觀者檢視人類與自然的關係,尖銳又充滿反省,他以自然為本的創作思路已然表露無遺。2001 年,受本館邀請於「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展出,接著旅行了日本、澳洲、歐洲許多重要的戶外藝術節慶,在當代藝術的脈絡下發展出獨特的有機建築形態及美學空間。此際,回到北美館,他仍以鍾愛的自然元素為主軸,注入家鄉梅山的生活經驗,從草圖開始即親力親為,率領同鄉的夥伴匠師頂著風雨烈日,以集體勞動的方式,逐步打造美學與精神融會的竹編空間,完成性格不同、體驗各異、尺度與工法均突破以往的兩座裝置作品,展現藝術家三十餘年來對自然媒材的純熟掌握與驚人的創作能量。由竹、藤、木編織而成的心靈庇護空間,大人、孩子皆可在其中徜徉探索,在都市一隅召喚「遊山林」的五感,不僅是視覺,縈繞的竹藤氣味、赤腳接觸的驚奇感、坐臥其間的身體感與精神思緒,皆重現人與天地之間相通的語言。
 
庇護所—無家者之家,相對於中性的白盒子空間,格外具有溫度感,也促使教育推廣活動「募衣計畫」在美術館廣場進行,藝術家將向民眾募集而來的各式舊衣物,編織為作品的一部分,多彩的織品更為此作增添了與社會連結的意涵。此外,我們也邀請非營利藝術團體以「庇護所」為發想,在展期間共同合作具實驗性的表演與工作坊。對照人類歷史中的庇護所,無論是恆久或暫時性的構築,都象徵著社會參與的正能量,提供療癒之外,另一層次的省思。
 
《庇護所》屹立於本館廣場,成為戶外的載體,建立起人們相遇、交流的平台,使美術館與市民有更多元的互動。感謝王文志及其工作團隊、本館同仁、志工們在如此的時空背景下完成這件高難度的精彩作品,讓我們體驗自然包容的庇護本質,並再現群居社會中的正向凝聚契機。
 
林平
台北市立美術館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