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王嘉驥

導言


徐冰回憶自己在幼年時期,母親因北京大學圖書館學系的工作繁忙,經常將他「關」在書庫裡。或因此故,他日後走 上藝術創作的道路,內容卻一直與「書」有著不解之緣。


1950年代以後,中共厲行文字改造,漢字簡化成為運動。也因此,徐冰的成長過程經歷了「一批批新字的公佈、舊字 的廢除,對新字的再更改和廢除,對舊字的再恢復使用。」此一對待文字的特 殊現象和概念,在徐冰心中種下了因子——也就是「文字是可以『 玩』的。」

在中央美術學院學習版畫和教學時期,徐冰除了將版畫視為繪畫的表現,也從中國傳統拓印和印刷術入手,摸索版畫成為前衛和當代藝術媒介的可能。版畫的模組性、過程性、複數性,以及轉印特質,成了徐冰實踐觀念藝術的基本法碼。1980年代後期的《五個複數系列》 、《天書》、《鬼打牆》三個計畫,都是徐冰在1990年赴美之前的重要大作, 更是奠定他踏入美國藝壇之後,很快受到矚目與肯定的代表作。

旅美之後,對語言和文字敏感的徐冰,一度質問東西方文化是否可能經由語文的轉譯,達到真正的溝通。不少以中英文轉譯為題的作品在1990年代前期完成,有些甚至影射中西文化交流的荒謬情境。《A, B, C…》、《My Book》、《一個轉換案例的研究》、《文化動物》、《轉話》都是這一時期之作。從難以溝通的衝突感,到交流介面的研創,徐冰也在1990年代期間發展出《英文方塊字書法》,不但設計了一套教學法,更將展覽場轉換為教室。中國書法和英文在此邂逅交會,形成耐人尋味的對話。美國著名的麥克阿瑟「天才奬」也因為看到徐冰的「原創性、創造力、 個人方向,連同他對社會以及在書法和版畫藝術上的貢獻力」,特別於1999年給予獎助。

1990年代末期以來,徐冰更頻繁地受邀 在國際間展出,也有很多機會因應各機構的主題策劃,結合其場域的文化或歷史特殊性,進行與在地對話的創作。《文字寫生》、《煙草計畫》、《背後的 故事》、《魔毯》、《芥子園山水卷》和《漢字的性格》都是因這類機緣而發 展的作品。而徐冰在構思作品時,總不忘從自己的文化背景出發,與該地的語 境或脈絡互動,藉此激盪新的藝術動能和討論。

面對21世紀全球化時代的人類社會及其 處境,徐冰也表達富於普遍性的個人關懷。《何處惹塵埃?》以美國2001年911 事件為楔子,向禪宗求借智慧之鏡,反照當代世界景況。已經發展10年,龐大 且繼續中的《地書》,則反映了他對人類當代——甚至未來 ——語文發展新動向的持續觀照,亦堪稱徐冰個人知其不可而為之 的「巴別塔」計畫。

此次的《徐冰:回顧展》集結了徐冰自1975年以來,長達40年的重要代表作,更是他在國際上的第一個大型回顧展。 徐冰堅信,傳統必須激活,才可能在當代形成意義。他更期許中國文化界「用 中國的思想方法、文化態度、世界觀,結合其他優秀文化,尋找新的文化方式 。」而這樣的精神與視野,也充分體現在本展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