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感性機器:後資本主義時代的自我療癒

感性與機器看似是對立的概念,我們從對立出發來療癒自我:後資本主義時代的各個領域都面臨過度製造,資訊爆炸使得時間破碎,我們懸置主體的感受,失去自我與外界連結,甚至在危機來臨以前,就因為各種奇觀而焦慮,本展首先試圖回應這種日常化的主體危機。此外,我們的身體與機器的界線越來越模糊,這不只是工業製造以及社會規訓的結果,後資本主義時代的身體與數位環境已經演化出共生的狀態。感性與機器在幾位藝術家的作品中共存:霍恩的行為裝置以及繪畫機器仿效著人類各種感性活動,綠橘的文字詩則顯現生物基因和資訊社會中的編碼互相指涉的關係,陳呈毓的冥想機器在奇觀以及主體之間搖擺,而陳慧嶠,埃利亞松,亞康法,朱浩培與李長明的裝置作品,試圖在感性的沈浸式環境以及理性的敘事間取得平衡。在本展中,身體與機器感性之間的類比與對話,或許可以作為後疫情時代藝術與社會的互動的一註腳。透過體驗式的作品展出,我們回顧1970年代以來感性(affect)從身體藝術到多媒體裝置的藝術史路徑,延展到當代人類學式的環境探究,以及劇場及宗教常民文化。這八件行為以及數位科技的創作透過各種通道探索感性,其中七件是第一次在台北展出,兩件是全新製作。

 

觀眾主體與藝術的感性溝通經驗可以視為一種自我療癒。療癒在這裡並不是指回歸到初始,它可以是一個淨化的以及訓練感官的方式。我們將這個展覽想像成一種療癒機器的總體,在與各種媒介的溝通過程中,觀眾可以練習各種自我沈澱或釋放的儀式。

 

 

  • 雷貝嘉.霍恩
    雷貝嘉.霍恩(Rebecca Horn,1944 年出生於德國)的作品涉及多種媒體,包括電影、表演、裝置、攝影和雕塑,探索感知、哲學和溝通等主題。在過去的三十年裡,她的作品主要探索科學和煉金術、理性和直覺、機械和感性等議題。霍恩曾在威尼斯雙年展和悉尼雙年展展出,並且是為數不多的曾四次入選卡塞爾文獻展的藝術家之一。作品被各大美術館收藏,包括紐約現代美術館、紐約古根漢美術館、倫敦泰特美術館。
  • 陳慧嶠
    陳慧嶠 1964年出生於淡水,是台北「伊通公園」的創辦人之一。作品形式以空間裝置為主,靈感經常來自星象、神秘學或文學領域的觸發,但在創作過程裡卻一直是在高度理性與縝密的計畫中完成,而在她作品中所呈現的細緻美感裡,往往也同時指向其媒材象徵符號所代表的裡層暗面。作品受國內各大美術館及私人收藏家等單位典藏。
  • 陳呈毓
    陳呈毓 1984年出生,現工作生活於台北,近年的創作在探視資本全球化及工業數位化下的地景,以及人與其大量生產的物質與影像之間的作用關係。善於結合錄像、裝置、雕塑等媒材,透過影像和物件的拼貼再製,實驗媒材的物質特性,並以寓言式的敘事,映射當下社會空間對於資訊過載及真實性的焦慮、快速形變的知識架構及觀點、或掌控環境資源的偏執等,描繪出在技術−資本的推力中,人、物、環境所相互滲透建構的關係與邊界。近期曾參與以下機構的展覽:台北市立美術館、國美館亞洲藝術雙年展、光州亞洲藝術中心、貝魯特Ashkal Alwan、卡塞爾紀錄片及錄像節等。
  • 綠橘
    綠橘,本名Tran Thanh Ha ,1977 年生於越南,她的筆名來自她的創作概念,代表靈巧有趣的形象。作品一般以文字或者詩歌形式來呈現,有時則是身體行為的轉化,涵蓋裝置,雕塑,繪畫以及錄像,並且納入邀請觀眾來活化的部分。她的作品大量取材於她的個人生活,以及它們的地緣政治和歷史背景。作品挑戰觀眾的觀看經驗,超越一般可見的,探索個人敘事、歷史、政治評論和美學參考的層次。綠橘也是藝術教育者與策展人,胡志明市獨立藝術空間 MoT+++ 的創辦人 。
  • 約翰.亞康法
    約翰.亞康法 (John Akomfrah),1957年出生,迦納裔英國藝術家與電影創作者,其作品的特點是對記憶、後殖民主義、時間性和美學的探查,並經常探索全球移民的經歷。 亞康法是黑聲影團隊(Black Audio Film Collective )的創始成員,該組織於 1982 年在倫敦與藝術家 David Lawson 和 Lina Gopaul 一起創立,他至今仍與他們合作。Akomfrah 的實踐處理當今最緊迫的全球問題——從環境的破壞,到後殖民主義和歷史的幽靈;從作為文字檔案的記憶,到風景中有關種族的時間和空間擬喻。 亞康法曾在重要機構舉辦過多次個展,包括巴...
  • 奧拉維爾.埃利亞松
    奧拉維爾·埃利亞松 Olafur Eliasson(冰島/丹麥,1967 年生)的作品探索了藝術與整個世界的關聯性。自 1997 年以來,他媒介廣泛的個展——包括裝置、繪畫、雕塑、攝影和電影——在全球主要博物館展示。 2003 年,他代表丹麥參加了第 50 屆威尼斯雙年展,同年晚些時候,他在倫敦泰特現代美術館的渦輪大廳安裝了天氣項目。埃利亞松的公共藝術計劃包括2008年《紐約市瀑布》;2018 年Vejle市 《Fjordenhus》;和2014 年 《Ice Watch》。 2012 年,Eliasson 創立了社會企業 Litt...
  • 李長明
    李長明是一位新加坡藝術家和攝影師,創作涉及親密關係、性別、環境和日常生活等主題。他的實踐呈現了觀看的主觀行為和攝影媒介之過程,主要通過從攝影出發的創作和出版探索光學和觸覺。他曾在以下國際藝術機構展出:馬來西亞伊利哈姆畫廊、德國法蘭克福basis、德國維特拉設計博物館、新加坡電力站、印尼Komunitas Salihara和柬埔寨Sa Sa Art Projects。他經營 Nope Fun,一家專注於攝影和當代圖像製作的獨立出版平台。
  • 朱浩培
    朱浩培 1990年生於新加坡,是一位視覺藝術家,他的創作主要探討文化與環境之間的關係,比如自然和城市景觀之間不斷變化的物理、社會和情感聯繫。通過將參與、記錄和研究的過程交織在一起,他的作品研究由政治、經濟和社會因素塑造的環境和文化喪失(或復興)的複雜性,從而揭示了被忽視和偶然的事件。朱浩培使用某些記錄和表現的方法來揭示他各方面的主體性,同時隱藏或者引起觀眾對尚未被傳達或理解的事物的關注。
  • 李雨潔

      香港嶺南大學視覺研究系助理教授(研究),曾在雪梨新南威爾斯大學,倫敦泰德美術館研究中心,及紐約現代美術館任研究職。研究興趣包括亞洲行為藝術及後殖民論述。文章見於Third Text、World Art、Australian and New Zealand Journal of Art、post: notes on art in a global context等期刊。曾與Midori Yamamura共同編輯學術專書Visual Representations of the Cold War and Postcolonial Struggles。    ...
  • 林瑀希

    林瑀希為獨立藝術顧問,曾於紐約尚凱利藝廊、孟買夏可喜當代藝術擔任亞洲總監,在當代藝術市場擁有豐富的經歷,2008年開始,她致力於國際藝術家作品在亞洲的推廣,如榮獲威尼斯雙年展最高榮譽金獅終身成就獎非洲迦納藝術家El Anatsui,美國藝術家James Turrell、英國藝術家Antony Gormley、YBA藝術家Julian Opie及美國藝術家Gregory Crewdson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