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健忘症與馬勒維奇的藥房」展覽論壇 座談會EventKind

舞弄珍藏:召喚/重想/再述的實驗室

「健忘症與馬勒維奇的藥房」藝術家座談與展覽論壇

「4897,主體性的幻象,公共收集,典藏歷史與歷史典藏」展覽論壇

時間:2016.07. 16(六) 下午3: 00-5: 00
地點:北美館3樓302展間
與談人:吳介祥∣彰化師範大學美術系研究所副教授
            郭昭蘭∣台北藝術大學新媒所與美創所兼任副教授

          蔣伯欣∣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史學系(所)助理教授
          龔卓軍∣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專任副教授

美術館所進行的作品收集具有公共性上的意義,但它同時也是特定政治經濟條件下以美學物件做文化建構的一部分。美術館被設想為保存美學物件的寶庫,其中物件編排的方式模擬著個人或族群在地理學上的關係、編年史中的情境,或藝術實踐相關論述的演化與發展。在例行性的典藏展覽中,典藏物件成了連結個人經驗與歷史時刻的關鍵證物;我們還會用藝術家的日記、報導等其他文獻,來為此連結作輔助。通常,藝術品在美術館典藏系統中所勾連的連結,並不適用於所有的個人,當然也會有藝術家或個人發展自己的收藏、尋求自己的歷史敘述,甚至編造新的或形塑特殊的認同。

4897是臺北市立美術館至2016/6/30為止所收集的典藏物件總數。此後這個數字將持續攀升。典藏總是以公共的名義進行,而實際被展示的物件數量永遠小於典藏物件的總和; 另一方面,典藏展覽中所協助行銷的集體意象,也不會等於共眾之總和。在美術館的運作系統中,藝術是協助虛構物件自身的世界的後設工具; 然而,如果一部全面性的歷史不存在的話,我們還會需要典藏品嗎?或者,我們真的擁有一部台灣藝術史嗎?本項展覽論壇將對以上相關議題展開討論。
 



與談人簡歷
吳介祥
∣ 彰化師範大學美術系研究所副教授 
現任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美術系助理教授
2013-與台灣文化政策研究學會理事2015-。德國奧登堡大學經濟社會學院博士、社會學/藝術學雙碩士。曾任畫廊協會藝術產經研究室主任、台北數位藝術中心籌備處行政總監、中華民國視覺藝術協會理事長(2013- 2014)。長期關注文化政策、藝術經濟、藝術評論、當代藝術生態、藝術社會學、藝術法律,近年研究關注藝術介入記憶。曾出版《恣彩歐洲藝術-歐洲繪畫史》,譯著有「表現主義」、「博物館通論」、The Role of Art in the Absence of Transitional Justice in Taiwan, Republic of ChinaReflection of the Cultural Policy in Human Right Issues in Taiwan and the Response of the Art World等,藝評文章散見於《藝術家》與《今藝術》雜誌。

郭昭蘭 台北藝術大學新媒所與美創所兼任副教授
郭昭蘭,獨立策展人暨藝評,台北藝術大學新媒體藝術研究所與美創所兼任副教授,主要教授 20世紀後的視覺藝術與當代藝術專題。郭昭蘭是 2014 與 2015 年度台新藝術獎的提名人,也是哈柏安身體藝術實驗室(HUB A)的計畫主持人,致力策展與當代藝術研究。2006 年起郭昭蘭開始以策展形式發表, 主要關注聲音藝術、影像與視覺文化相關的文化實踐。近期研究興趣包括展覽如何發明歷史、知識生產、及其啓動衝突形勢中的協商動能。策畫過的展覽包括: 〈困難的風景:聲音製圖學〉(香港藝術中心,2016)、〈前衛吃錯藥〉(台北,2015)、〈2015EX!T 台灣國際實驗媒體藝術展:居所與他方〉、〈裂隙 島嶼〉、(西班牙、葡萄牙、厄瓜多,2015)、第三屆台灣國際錄 像藝術展〈憂鬱的進步〉(與鄭慧華共同策畫,台北,2012)、〈How Can I Tell You Who I Am?(西班牙,2012)、〈台灣當代藝術(TCA 計畫)(紐約,2011) 〈樂園:重建中〉(紐約,2011)、〈離魂症:幻影神遊者〉(台北,2010)、〈未來的鄉愁〉(台中,2009)、〈複音馬賽克〉(共同策畫,台中國美館,2006) 等。譯作有葛羅伊斯(Boris Groys)的「藝術力」(Art Power)

蔣伯欣 | 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史系暨藝術史與藝術評論研究所助理教授
現任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史系暨藝術史與藝術評論研究所助理教授,並擔任《藝術觀點ACT》主編、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委員、高雄市立美術館典藏委員、財團法人蔣渭水文化基金會董事、陳澄波文化基金會董事、陳庭詩現代藝術基金會董事。曾擔任國家文藝基金會美術類審查委員、台新藝術獎國際決審團主席、The Robert H N Ho Family Foundation中華地區當代藝術研究獎金評審等。1998年起開始撰述發表藝評,著有多篇論文與專書發表,部分論文曾被譯為英文、韓文出版於國內外學術期刊與專書,包括《中外文學》、《Yishu: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Art》、《한국근대미술사학》、《美術史論壇》等。近來關注的議題包括1920年代以來東亞左翼運動與視覺檔案、當代藝術策展與生命政治、1960-1980年代台灣當代藝術研究。

龔卓軍 ∣ 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專任副教授
現任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專任副教授,哲學美學、藝術理論與評論者、翻譯者。曾任《張老師月刊》主編與採訪編輯,目前為《藝術觀點
ACT》季刊主編 。著有《身體部署:梅洛龐蒂與現象學之後》,譯有《空間詩學》、《眼與心》等。策展作品包括:2013年誠品畫廊「我們是否工作過量?」、2014年於鳳甲美術館策劃「鬼魂的迴返」、2015年策辦「想要帶你去的地方—城市記憶工作坊:水交社的過去與現在」等。